1、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对标新工科建设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引,努力将中心打造成教学设施完善、管理运行规范、实验教学体系特色明显、师资队伍精干、资源高效利用、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为同类院校实验中心建设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中心将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七大平台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即:
1)机械工程通识教育公共平台
2)机械类、近机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3)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集中实训平台
4)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5)工程训练和技能培训认证平台
6)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7)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撑平台
2、建设目标
1)面向新工科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构建整体性、系统性、多层次、模块化,重视课程交叉的创新实验平台,以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品质的提升。此外,积极探索近机类和非机类专业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完善,进一步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在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实验教学环境的工程氛围,把中心建设成为教学理念先进、设施环境怡人、管理运行规范、资源高效利用、师资队伍精干、教学特色明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2)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
继续加强实验中心软硬件资源的建设,面向新经济、新业态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软硬件资源。在此基础上,按照彩39提现取消对中心的建设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面向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实验及科研平台建设。未来三年将打造基于数字化双胞胎教学理念的“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系统平台,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工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3)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内涵式建设
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内涵建设,面向新工科建设完成合作企业的优化迭代,完善合作企业的功能建设,按照基础教学型、工程应用型和科研创新型,实现校企协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4)校际、校企联动、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天津大学以及合作院校优势资源、协同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学、研、产”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团队,根据专业背景和人才培养特点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团队的内涵建设,构建“学、研、产”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创新团体。
5)规范、开放、创新的实验中心运行管理机制
构建更加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把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放在管理运行的首位,所辖各实验室做到账物相符、责任到人。根据各实验室的资源特点以及能提供的服务,创新开放运行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完善实验教学资源的统筹和高效利用。继续完善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加大中心网站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力度,增大网站教学资源容量。做到中心实验室开放运行良好,管理规范,安全到位。
6)凝练发展方向、凸显特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因时因势凝练中心未来发展方向,实现软硬件资源、实验教学体系、管理运行机制的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实现教学与工程应用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突出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特色,完成更多有积极示范和推广意义的标志性成果,提升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2、建设思路
面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适应新工科建设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秉承天津大学“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根据生源特点和软硬件资源条件,瞄准十三五实验教学中心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总体建设思路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密联系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紧把握学校发展和改革方向,开拓创新,突出特色,深化现代实验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中心在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的占比,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地优化整合,充分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以创造工程氛围和自由学习空间为立足点,逐步实现科学化、多元化、网络化。
1)坚持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推动,面向新形势下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合理规划课程设置、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能力匹配矩阵,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力建设面向工程应用的实验教学体系,合理规划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占比,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性、系统性、多层次、模块化,重视课程交叉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和考核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工程案例的引入;考核方式实行多种方式并举,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考核,实现“双证书制”人才的培养;将“理论学习+虚拟实践+加工制造”以及“课程+项目+竞赛”的模式引入实践教学,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创新育人模式,为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加大投入力度,为中心软硬件资源完善提供有力保障
适应新工科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做好软硬件教学资源的规划建设,整合行业企业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形成校企联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未来三年将进一步整合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力,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投入建设空间300m2,建设专项资金300余万元,打造面向未来智能制造发展新趋势的软硬件资源。
3)产教深度融合为支撑的资源共享型工程实践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与校内已有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进校企协同工程创新中心的建设,建设行之有效的学生创新和校企技术合作联盟,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提供优质平台,同时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员工培养提供优质服务。
4)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健全评价与激励制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背景和人才培养特点组建“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制造工程团队”、“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工程应用团队”、“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团队”和“产品设计团队”,按照所属领域深入相关企业开展挂职锻炼、技术服务和科研合作,形成了“学、研、产”相结合的工程实践创新团体。
完善教师的在职进修、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健全评价与激励制度,实现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师资的协作,共同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5)以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支撑、落实管理责任,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坚持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和开放共享的运行模式,强化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包括:以学期为单位的实验室资源开放与共享计划;实验预约及考核发布;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效果测评等。在此基础上,落实教学与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实行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主体的管理运行模式,即以“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制造工程团队”、“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工程应用团队”、“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团队”和“产品设计团队”为基本单位负责相关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和开放运行管理,保证实验教学资源高效利用和实验教学的高质量推进。